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我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450.46万人,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12.90%。
按照国际标准来看,山西省自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我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迅速。2010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440万人,2020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60万人。二是老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我省中部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明显低于晋北、晋南,特别是忻州市老年人口比达到了15.93%。我省各市老年人口分布出现了分层现象,且有从晋中逐步向晋北、晋南转移的趋势。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社会服务需求发展保障速度低于我省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使得社会供给面临缺口,医疗保障制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人口年龄增大,社会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勇于挑战的决心和积极主动的战略措施。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龄事业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关心。我省要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老龄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及政策法规,如《山西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等,围绕我省实际情况,从老年人最关心、最实际、最贴近的利益问题着手,反映老年人呼声,代表老年人利益,真正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随着我省多元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融入程度不断加深,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建设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满足我省老年人需求结构的转变,这项任务更加艰巨。
应对人口老龄化,照顾城乡老年人,承担起相应的养老服务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配合行动。首先要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使农村人口实现“完全迁移”,使城市化从“半城市化”走向“完全城市化”,这就在一定程度缓解因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形成的“三留守”人口;其次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改善贫弱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促进老龄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家庭户规模不断减小,但居家养老仍是最具陪伴性且难以替代的养老模式。为此,要进一步培育和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儿女不仅要熟知父母所想所需,而且要给予精神上的慰藉;社会层面要积极落实带薪陪护休假制度,比如在老年人住院治疗需要照看陪护期间,用人单位应给予其子女适当的陪护假,给予老人充分的亲情陪伴时间。
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居民生活救助保障、新型城乡合作养老医疗制度建设,倡导并出台一系列关爱老年人的政策,将建立“空巢”老年人帮扶服务点列上日程。要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建立和规范上门照顾老年人的制度要求,明确服务标准,落实合同文本,完善相关服务、管理、技术等运营建设政策,让居家老年人能放心、舒心、稳定地享受专业养老服务。与此同时,养老机构和社会养老模式将会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要设立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尤其对于农村老年人确保建立并完善有关保障体系,逐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突破口,发展有关产业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服务社会。
加快推进适用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平台和移动终端步伐,打造“智慧助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强对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培训和教育,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素养。部分老年人由于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无法网上预约看诊、无法出示健康码乘坐公交车等,这些问题需要得以切实解决,缩短老年人与信息时代之间的“数据鸿沟”,保证他们可以轻松便捷地享受信息化服务。提倡开通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网上服务功能,同时在家居智能化适老改造方面,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的智能化应急保障设备、一键呼救等技术可以及时监测老年人在家的安全健康情况。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让老年人幸福健康愉悦地安享晚年是一项现实课题。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扩大普惠型、智慧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创新发展老年教育,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广泛开发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等。只有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市场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让时代发展进步的成果真正惠及老年人群体,才能让每位老年人在晚年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亲情温暖,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编辑:史耀晖
忒色 自2021年以来,项目在耀州区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等多个苹果主产区开展,已针对“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防治”完成了23场培训课程,参与人数达到1600余人,有效解决当地村民的种植难题
2023-06-05忒色 5月31日至6月7日,陶浒《老城记忆》水彩画·李运正《老西安》撕纸画艺术联展,在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以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重现西安这座古城的过往与记忆细节,用艺术作品唤醒城市记忆 2023-06-01
忒色 5月22日,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西安外事学院的“天子长安”编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编钟数量)称号 2023-05-23
忒色 作为古都文化地标之一的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全长13.74公里,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2023-05-23
忒色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工作人员在秦岭腹地的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兰科植物——绿花杓兰 2023-05-16
忒色 每一个路名都是一段历史芦荡巷最早叫卢进士巷除了仓颉巷、造字台巷之外,西安还有很多路名是和人物有关 2023-05-16
忒色 2023-05-11
忒色 另外,临潼区全区共有61棵皂角古树,主要分布在仁宗、穆寨、小金、骊山、斜口、新丰等街办,其中一级保护10棵,二级保护16棵,三级保护35棵 2023-05-11